你的位置:pg电子玩法技巧大全 > 新闻动态 > 为什么自卑孩子一眼能看出来? 悟透这个道理, 就不会轻易被欺负了
为什么自卑孩子一眼能看出来? 悟透这个道理, 就不会轻易被欺负了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0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为什么站在树枝上的鸟儿,从来不会担心脚下的树枝会突然断裂?

有人说,鸟儿不担心的原因,是因为它知道树枝足够粗壮,也相信树枝能够轻易承载它自己的重量

也有人说,鸟儿的信任,不是因为树枝有安全感,而是它自己有一双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就能展翅高飞的翅膀,这就是自信和底气,也是一种内在力量

当然了,还有人认为:成绩好是底气,拿冠军是底气,当领导是底气,有父母家人撑腰,还是底气

对于这样的回答,兰妈则认为更贴合于实际

特别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自卑的孩子,主要的原因就是底气不足,做什么都畏畏缩缩、瞻前顾后,甚至连抬头与人对视的勇气都没有,这种把自己完全锁在自己世界的自我封闭,怎么能体现出童年该有的阳光快乐呢

有一个女孩,铅笔已经被削得比手指还小的长度了,还吃力地捏着写作业

老师和同学都问她“写作业那么吃力,为什么不换一支新的、长的铅笔呢”

女孩摇摇头,什么也不肯说

后来,老师把这件事反映给妈妈,并告诉妈妈“孩子在学校胆子很小,基本上从来不跟老师同学讲话”

妈妈才恍然大悟地解释说:“我只是怕她浪费,平时喜欢多唠叨批评几句,这孩子,没想到铅笔都短得用不成了,她还坚持着用,肯定是怕我凶她浪费了”

那就是从那以后,妈妈明白了“家长好好说话,孩子才能有底气”的重要性,如果孩子在家里面连讲话都不敢大声,那到了外面又怎么会有多少底气开口讲话呢

所以,孩子若自卑,那家长就要给足孩子被爱的底气和安全感,唯有悟懂这个道理,孩子到了外面才不会轻易被欺负

对此,兰妈特意总结了以下几种底气训练法,希望可以助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得阳光自信:

01

对孩子有信心

孩子决定的事,不管对错都支持一试

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:“孩子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,而是会成为家长成为的样子,如果父母幽默快乐,情绪管理能力也很强,那孩子也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、然后模仿着”

可见,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关键从来不是要求,而是用行为去影响孩子,一段教育真正的觉醒,也应该是先成为自己、再去影响孩子

认识一个男孩,是一个好动、又思维活跃的男孩,不管面对什么事、什么人,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大性格

在老师眼里,他的问题不是听课注意力不集中、不遵守课堂纪律,而是前后摇摆着座椅,时而还和同学交头接耳,老师上课插话、影响别人听课等干扰性使坏了

对此,老师还把他安排在第一排第一桌的“VIP”宝座上随时监督着,可最终还是注意力难集中、作业不写、也懒得动脑去思考问题

再说说成绩方面,经常就是那个笔试题空白的垫底生,特别是语文和英语需要背默的任务,基本上就没有一次认真完成过

一次次学习态度不端正情况下,老师也逐渐放弃了这样不服管教的孩子

有那么一段时间,男孩被放弃后彻底放飞自我,课堂睡觉、回家后又躲在房间里玩手机

直到奶奶管不住了给男孩爸爸说,在外面打工的父母才知道孩子在家里真实情况

好在爸爸是一个比较有耐心的父亲,面对儿子的劣迹斑斑,并没有张嘴就是批评指责,而是想办法和孩子建立一些共同话题,等到彼此之间产生信任感之后,再去进入主题聊聊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

比较典型的例子,孩子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

爸爸会先抛出橄榄枝说:“听奶奶说你最近喜欢上了玩游戏,那等你期末考试考了80分以上,你来爸爸这里,咱们来一场父子PK,如何呀”

在这种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下,男孩很快就被吸引了,放下手机和爸爸聊了很多

等到又过一段时间,男孩的听课效率、和学习成绩也确实是提升了很多,特别是上课的纪律性问题直接得到了有效根治

再聊起“如何改变孩子”这个话题时,爸爸给出的建议也是“先建立兴趣,然后再建立规则,孩子想要实现兴趣,就必须要遵守规则的约束”

02

对孩子有耐心

孩子正做的事,不管好坏都认真欣赏

教育孩子这件事,从来就没有一步登天的快捷方法,家长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慢下来、对孩子多一些耐心,然后再一点一滴地积累更多学识与经验

如果太着急了,那自然就会出现物及其反的现象

有个朋友,是个比较着急的性格,知道儿子是一个做什么都磨蹭的性格,每次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也跟在身后不停地催促:

•起床时会说“都几点了,穿个衣服也那么慢”

•吃饭时会说“快点快点,饭都凉了”

•穿鞋时会说:“蜗牛的速度都比你快,你再磨蹭就要迟到了”

•上学的路上会说:“跑快点,脚步跨大一些,上课铃马上就要响了

•放学写作业时会说:“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,你们班,不,你们整个学校估计就是你一个写作业最慢,晚上最后一个睡觉了”

就这样,在嘴巴不停催促之下,儿子的磨蹭情况非但没有得到缓解,反而还因为催促经常反感地顶嘴不满

刚开始的时候,朋友还以为她儿子就是那种天生桀骜不驯、难以管教的性格,可自从一顶嘴儿子说出了一句话后,她对管教孩子这件事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

那一次,儿子说:

“妈妈,你能不能不要那么着急,你现在看到的所有事情会那么简单,是因为你是大人,是一个已经几十岁的大人了,如果我到了你这个年纪,肯定也懂得多、会的东西也多”

是呀,不同角度、不同年龄,都是很难看到相同的观点和结论,彼此之间存在争议和矛盾也是很正常的

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教育的影响力,那对孩子一定要做到“足够耐心”四个字

特别是孩子目前正在做的事情,不管是好坏都应该停下来去认真欣赏,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、被尊重、还有被信任的成长底气

兰妈的小女儿,是一个胜负心很强的性格

学习成绩没有考到理想目标,眼睛瞬间就红了,快到睡觉的时间作业还没写完,会着急地发脾气,想学自行车害怕摔跤会蹲在地上生闷气,你跟她讲话直接不理人…

这些胜负心太强的行为,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助力她发挥出更大的劲儿去努力,但太强的胜负心也不是好事,孩子动不动就是哭,也动不动就因为“达不到要求”而害怕地想要退缩

没办法,为了安抚孩子太着急成功的急切心理,兰妈经常会对她说:“不要着急,慢慢来”,“相信你一定要会成功的”

最后,在一次次鼓励、等待、还有欣赏下,孩子每一次进步和成长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信心提升

直到她遇到困难后不再红了眼眶,也不再信心受挫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…

03

对孩子有关爱

把爱挂在嘴边,让孩子心里面底气足

《战国策》中说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

从父母的角度来说,大家也都是发自内心地疼爱自己的孩子,可爱也分为正能量、和负能量的两面影响,也只有正确的表达和关心,才能让孩子有信心和底气去面对今后的各种风雨路

有一个性格内敛、不太爱说话的女孩,她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处于普通的中等生

妈妈为了让女儿的成绩追上大部队,就一直把各种打击的话挂嘴边,目的就是为了起到“自尊心”的刺激作用

有一次,女孩好不容易考了一次97分,她满心欢喜地跑回家把试卷拿给妈妈签字

结果,妈妈一看到试卷第一反应并不是夸奖,而是继续责备地说:“还有3分呢?让你吃了吗”

那一刻,女孩只觉得迎面被浇了一盆冷水

而类似打击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件,不管她如何努力,怎样去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事,最后的结果还是少不了一顿批评责备

时间久了,母亲的责备就成了女孩的一块心病,她一直认为“妈妈就是不爱自己”,甚至还在内心经常产生“既然不爱我,为什么要生下我”的质疑声

就这样,在自卑、纠结环境下长大的女孩,以至于她步入社会工作后,经常被同事、朋友欺骗欺负时,连说一句反抗话的勇气都没有

再说些什么,她给出的答案就是:“我是一个连妈妈都不爱的人,还指望外面有谁会喜欢我呢”

我问她为什么,她却告诉我:

因为我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“妈妈爱你”的话,更没有在我难过需要鼓励的时候抱我一下,记忆中每一次开口讲话不是批评、就是指责,这是爱吗?这是有多么厌恶我,才会把所有的严厉、苛责、还有不愉快都留给了我呀”

事实上,妈妈并不是不爱女儿,只不过是母亲的爱体现在“爱之深、责之切”方面了,希望孩子更好,就以严厉的方式不停地约束、并管控着行为

但从孩子的成长心理和习惯影响来说,更需要的则是温柔而具有底气的关爱之心

如果一个父母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、也曾为孩子付出了很多,可孩子还是自卑胆小、做事情也一点积极向上的勇气都没有,那说明家长在爱孩子这件事上还是缺少了语言的影响力

所以,爱孩子是一定要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,这是最直接,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表达方式:

•比如,从现在开始经常把“宝贝,爸爸妈妈爱你”、“爸爸妈妈需要你”等拉近关系的话挂在嘴边

•你会发现,拥有这种关爱能力的孩子,慢慢地就懂得了爱自己、爱父母、爱别人

•这就是所谓的“爱哭的孩子有糖吃”,嘴甜的父母也是一样,只要把孩子的心拿捏住了,那后面的成长和发展自然也不会太差了



相关资讯